蔚蓝的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,一片片精心规划的海参养殖池塘铺展眼前。池塘里,是整齐排列的网箱,数以百万计的海参苗种在其中悠然生长,享受着充足的营养与适宜的水质条件,它们正是此次赴辽宁凌海的专家服务团把脉问诊的主要目标之一。
9月11日至13日,海水健康养殖产业升级专家服务团的12名专家走进凌海市,兵分两路深入产业一线,对海参和滩涂贝类养殖产业进行技术指导。这是今年人社部批复的全国60个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之一,也是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直接组织的最后一个示范团。
地处渤海之滨,凌海海水养殖业发达,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基地。其中,又以冷水辽参最为著名,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10%。海水养殖业繁荣发展的背后,潜藏着传统养殖技术落后、养殖品种退化及病害等问题带来的隐忧,如何解决这些难题,推动凌海海参和滩涂贝类养殖产业再上新台阶?专家服务团送来了及时雨。
12日上午,第一组专家走进锦州乃霖万和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,实地考察该公司的生产情况。公司的技术总监齐凤条抓住机会与专家们进行技术交流,希望能从专家们更广阔的专业角度,获得带有突破性意义的建议。“这个机会太难得了!无论是品种培育还是生态保护,许多专家的一些话都让我很有启发,这也将成为我接下来的思考方向。”有了目标,齐凤条干劲更足。
当地企业普遍有何养殖难题?自上世纪90年代就在凌海不间断地开展研究与推广工作,第一组专家召集人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所属海科院院长周遵春已经是凌海的老朋友了,他组织召开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座谈会,让该组专家与当地养殖企业负责人、养殖户面对面交流,针对企业直接需求靶向“开方”。养殖模式单一,建议开展参虾、参蜇、参虾贝等养殖池塘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推广;养殖品种退化,应充分发挥规模化育苗企业的种质研发基础和苗种繁育能力,并与科研院校合作;海参养殖抗风险能力差,要注重以防为主、防治综合,加强对灾害和病害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……一场互动下来,养殖企业负责人、养殖户的困惑被逐一化解,周遵春很是欣慰。“专家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和思路,这对推动凌海海水养殖产业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。”他说。
而与此同时,第二组专家组织开展了50名养殖企业技术人员、养殖户参加的培训。培训会上,聚焦海参和滩涂贝类养殖产业新品种培育进展、推动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、病害防治等内容,专家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,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。来凌海调研指导多次,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国范在原定授课内容基础上,针对性新增了凌海篇章,精准地指出了凌海滩涂贝类产业链不均衡、产业集成度不够等问题,并提出了生态严要求、扩规有边界、生产有标准等解决思路。
培训结束后,许多企业技术人员给出了高度评价,觉得培训内容全面系统,老师讲课张弛有度、清晰透彻,表示受益匪浅,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。能充分发挥本组成员的学识、技术,以认真、积极向上的状态提振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对发展产业的信心,第二组专家召集人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所属海科院研究员董颖深感不负此行。
两天多的帮扶转瞬即逝,一张张服务反馈表上写满了专家们对凌海的期待与展望:加强院地企合作,打造区域性重大品牌;推动建设完备的产业体系,深化多链融合;要形成对产业的系统性认知……12位专家聚智凌海,在有限的时间内交出了非凡的智慧答卷。
“这几天我看到了专家们作为农业人的情怀与担当,也感谢大家充分发挥自身学识优势,为凌海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添砖加瓦。以基层需求为导向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,我们农业人的这个庄严使命永远在路上。”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潘荣光说。